首页 文案列表 多媒体课件 景区导游解说词 寄畅园导游词文案

寄畅园导游词文案

文案配音员:国岩
景区导游解说词 1100 分享
寄畅园
图片


01
景区概况


寄畅园别称秦园,位于无锡城西秀美的锡惠山麓,占地14.85亩,为宋代词人秦观的后裔秦金创建于明正德年间(约1520年),后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,是江南著名的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,同时也是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护单位。它以巧妙的借景、神秘的引泉、精美的理水、自然的叠山等高超的造园法,创造出自然和谐、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,寄托了主人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人生哲学思考。


02
各景点介绍


【凤谷行窝】
穿过门厅,眼前看到的是“凤谷行窝”大厅。三门敞厅正中悬挂百岁老人朱屺瞻手书的“风谷行窝”匾额,厅前柱子上挂着无锡金石家高石农篆书翁同龢的楹联:“杂树垂荫,云淡烟轻;风泽清畅畅,气爽节和。”凤谷行窝是寄畅园最早的名,它讲述了这座著名园林开创时的故事。


明代正德年间,即1506年稍后一些时间,秦观第十七代后裔秦金,购置惠山寺建于元代的僧舍“沤寓房”,用来修建他的别墅园林。秦金,号凤山,而园子又建在惠山的山谷里,因此“凤谷”包含人名、地名两层意思;行窝区别于皇帝的行宫,也表明这座别墅还处于草创阶段,以山林野趣为主。把它们连起来理解,所谓“凤谷行窝”就是凤山先生建在惠山山谷中富有野趣的别墅园林。


这座园子到了明万历年间,传到了第三代园主秦耀手中。秦耀是明代著名宰相张居正的得意门生,后来又担任巡抚湖广的重要职位,但在万历十九年即1591年,因开仓赈济灾民而蒙受不白之冤,被革职回籍。此后便寄情山水,以吐心中块垒。他用好几年时间对园子进行改造,于万历二十七年(1599年)竣工,得二十景,逐景赋诗;并取“书圣”王羲之“寄畅山水荫”诗意,把园子改名“寄畅园”,一直沿用至今。


清初,秦耀的曾孙秦德藻,又聘请著名画家兼造园家松江人张涟和他的侄儿张鉽,对寄畅园重作规划,进行改造,使园内景致更加完美,一时名噪大江北。分别六次下江南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,都各自七次到寄畅园游览。请大家看边院墙上的两块石匾,右边是康熙题写的“山色溪光”,概括园内景色;左边是乾隆题写的“玉戛金枞”,赞美园内八音涧的美妙泉声。特别是乾隆皇帝,他在1751年首次南巡时,在往返途中,两度去寄畅园游览,“喜其幽致,携图以归”,在北京万寿山东北麓,仿建了“惠山园”,后改名“谐趣园”。这里应该向各位游客说明的是,在清咸丰十年即1860年,寄畅园被太平军和清军在惠山激战的兵火焚毁;同年,谐趣园所在的清漪园和圆明园等,被入侵北京的英法联军烧毁。直到光绪年间,寄畅园由秦氏家族作局部恢复和整修;北京的清漪园由慈禧太后重建并改名“颐和园”,它的园中之园“谐趣园”也同时得到恢复。今天,这两个命运相同的名园,南北共存,互相对照,都是在中国园林艺术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瑰宝。


【秉礼堂】
穿过凤谷行窝左边的“碍月”门洞,眼前看到的是一组苏式小庭院,院子南面的建筑是“秉礼堂”。这组庭院,面积不到1亩,却有整洁精雅的厅堂、碑廊,又有自然得体的水池、花木和太湖石峰,通过园景的分隔,来达到“小中见大”的效果。“秉礼堂”不仅是造园艺术的高超体现,又是寄畅园沧桑变化的一个缩影。清雍正年间,秦德藻的长孙秦道然受宫廷斗争的株连,被捕入狱,寄畅园也同时被没收入官,随即划出西南角建无锡县“贞节祠”。这秉礼堂就是当年贞节祠的一部分,请看卷棚两侧的“冰清”、“玉洁”砖额,就是贞节祠留下的遗迹。直到乾隆元年(1736年),秦道然第三子秦蕙田赴京赶考,高中进士一甲第三,并且点翰林,入直南书房,留在皇帝身边工作。第二年,80岁的秦道然在无锡监狱身患重病,秦蕙田痛上《陈情表》,乾隆方才下令赦免释放秦道然,并将寄畅园发还秦家。1952年,寄畅园由秦氏家族献给国家,1954年,又把秉礼堂这组庭院重新纳入寄畅园范围。


图片


【含贞斋】
从北面出小院,坐西朝东的三门古屋,是“含贞斋”,这里原是明代园主秦耀读书处,这位官场失意的园主喜欢吟咏“盘桓抚古松,千载怀渊明;岁寒挺高节,吾自含我贞”的诗句,因此斋名也就叫作“含贞斋”。清代,这里改作“宸翰堂”,用来珍藏康熙、乾隆赐给秦家的御书墨宝。宸翰堂在1860年被烧毁,现建筑是1934年重建的。


【八音涧】
从案墩假山西入口进入的是“八音涧”。此涧用黄石堆砌而成,上面古树苍翠,下面清泉流淌,涧水引自“二泉”水,人行其中如行幽谷中。八音涧将引泉、听泉、掇石、藏景等众多造园手法融为一体,显得从容不迫,挥洒自如。二泉的伏流,从西墙根引入涧端后,便化为上下三叠,于是无声的泉水就开始变为有声的涧流,创造出“非必丝与竹,山水有清音”的境界。八音涧的涧名石为清末举人许国凤书题。其命名是说它好似用“金、石、丝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”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,合奏出“高山流水”的天然乐章。八音涧的掇石艺术,堪称中国古典园林中黄石假山的佳作。往前行,在“山重水复疑无路”处,忽折而别开一径,更窄、更曲、更幽,等走出洞窟似的涧口,豁然开朗,嘉树堂前、锦汇漪畔,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


【嘉树堂】
嘉树堂是寄畅园最北面的一座建筑,原是秦家的“双孝祠”。1993年全面翻修,恢复明代硬山式建筑风格。站在堂前眺望,南面秀丽的锡山,山顶的龙光塔和园中的知鱼槛、郁盘亭等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“山地塔影”的奇妙景象。这是寄畅园小中见大建园风格的体现。


【知鱼槛】
这一伸入水中的方亭,名叫“知鱼槛”。它三面环水,是当年秦耀改建寄畅园时建造的。建成以后园主人常常在此凭槛观鱼,怡然自得。亭中的匾额是张辛稼所书,中间悬挂着吴永康画的《观鱼图》。其临水处的坐身栏板上置美人靠,游人可以舒服地坐倚于此,欣赏锦汇漪中那快乐的游鱼,这也点明了“知鱼槛”名字的出典。在《庄子·秋水》篇中,记载了战国时庄子和惠子在濠水边一段有趣的哲学对话—一庄子说:“水中那从容游着的鱼,是鱼的快乐。”惠子反问:“你不是鱼,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?”庄子反驳道:“你不是我,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?”今天,这对话的原文已制成清水楠木屏,悬挂在知鱼槛的粉壁上。这段对话,反映出园主人天人合一的齐物论思想:人与万事万物是相通的,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融。这对于中年被罢官的秦耀来说是引用“知鱼”这一典故以山水之乐来填补官场失意,寄托而畅心,达到人鱼同乐的境界。


知鱼槛还是游人透过锦汇漪水面,欣赏案墩假山与惠山“以形写形,以色貌色”,独擅“借景”的理想视角,所谓“借景有因,触情俱是”。寄畅园的案墩假山是按园外惠山余脉来堆叠的,它作为中间介质,既丰富了山的层次,又是将惠山联系入园的过渡点。但假山最高处不过4.5米,置于300多米高的真山之前,不觉孤立矮小,为什么?这是因为从知鱼槛眺望,正好使假山与真山自然错落,浑然一体,达到了山在园中,园在山中的最佳艺术效果。


图片


【郁盘亭】
沿长廊向北,看到的是一座六角小亭,亭名“郁盘”,取自王维《辋川园记》中“岩岫盘郁,云水飞动”之句,意指对面假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。亭中青石圆台和石鼓凳是明代遗留下来的秦氏旧物。


【卧云堂】
长廊的尽头,有一座典雅的厅堂叫“卧云堂”。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(1592-1599),1860年毁于战火,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1999年至2000年重建的。作为寄畅园主建筑的“卧云堂”,当年是康熙皇帝、乾隆皇帝游览寄畅园时接驾的地方。1684年冬季,康熙皇帝第一次到寄畅园,对卧云堂前一棵常青常荣的大香樟树很感兴趣,详细询问了这棵树的情况


【美人石】
各位游客,我们继续向东走,在快到尽头的高墙前,这座3米多高的湖石,倚墙而立,像窈窕淑女,在方池前以水为镜,梳理发妆。所以人们都叫它“美人石”。石前这个长方形的池塘,叫“镜池”。游客欣赏“美人石”一定要站在方池的西南角,少女楚楚动人的神态才能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你的面前。石前的御碑亭里有乾隆的御笔。乾隆来此游览时,认为此石巍然昂首,有大丈夫气魄,将它改名为“介如峰”。园主人为此特意把乾隆的题字和题诗刻成石碑。


【凌虚阁】
凌虚阁在明万历年间始建的时候,是三层高阁,所以用凌虚来形容其高妙。清初期改两层,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按清乾隆皇帝南巡的样子进行复建的。登上凌虚阁,当时视线可以透过“惠山浜”,看到几里路前面水中央的“黄埠墩”,俯视则是繁荣的惠山街景,所谓“陆览彩舆,水瞰画桨”。

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
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

平台累计配音,超40,050,000 分钟

  • 品质保证
   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+国内外专业配音员
  • 多种配音
   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
  • 公司化运作
   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
  • 双重备案
   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
  • 7*14全天候服务
   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:00-21:00都有客服
更多